“君要臣死,臣Facebook”———现如今,全球互联网新贵Facebook在中国有了最流行的音译名———“非死不可”,“脸谱”刹那间就被变了脸。
声名的转换,似乎暗合了这家公司最近一个月来犹如过山车般的轨迹。“你的人生如果错过了谷歌,绝不要再错过Facebook。”5月18日前,华尔街如此宏大的注释,为其IPO创下互联网史上最大融资纪录做足了背书。
然而上市不足一个月,股价狂跌三成,神童及其神迹陡然间又遭一致唱衰。在股价“每天下跌一美元”的语境下,俨然“非死不可”。事件何至如此吊诡?
搜罗对Facebook的质疑,大致可见两类。一类可称作“挤泡沫”,有不少人认为Facebook本身就是“吹大的气球”,暴跌无非是价值回归;而最要命的,却是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对Facebook盈利模式存疑,这被认为是其“死穴”。
2011年,Facebook收入37亿美元,其中占比高达84%广告收入乃命脉所在。Facebook有条硬规矩,即不允许在其网站发布的广告被添加信息记录程序,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客户,比如美国通用,直接撤了投放,理由是广告效果无法得到有效评估。
投资者的担忧似乎正在变为现实,今年第一季度,Facebook利润同比下滑了12%,收入也出现环比下滑。
难道“非死不可”真是Facebook命运的隐喻?回到对广告和商业模式的探究中,也许我们会发现,事情可能并非这么悲观。
一般认为,广告趋势大致有三代:基于高流量的广播式广告、基于用户属性的精准式广告乃至基于用户兴趣表达的服务式广告。与之对应,互联网发展趋势也正体现出门户网站、搜索引擎以及社交搜索乃至推荐引擎的递进。
新浪是国内流量最大的新闻门户,目前市值约35亿美元;比它晚成立3年,晚5年在美国上市的搜索引擎百度,市值约430亿美元,为新浪的13倍。而Facebook的最高市值曾达到1150亿美元,当前约720亿美元,是百度的1.5倍多。这组对比,或可看做上述两种趋势的某种佐证。
我们无法预测Facebook涨跌何处,但可以预见的是,这家以数字化的社会关系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,具备着与任何现有商业和人发生关联的无限可能,也就具备了商业模式上的多维扩展性。8岁的企业和28岁扎克伯格足够年轻并充满活力,成长的代价注定要不断付出,所以脸谱一定还会变脸,但Facebook远没有到“非死不可”的时候。
找网页游戏,就上07073!
责任编辑:黑色幽默
股价
国外动态
1.75亿 | 未成年网民1.75亿 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3.1% |
692.59亿 | 拼多多市值超京东 拼多多总市值约692.59亿美元 |
2倍 | 任天堂1至3月利润暴涨2倍 动物森友会创销售记录 |
9.56亿 | 动视暴雪发布Q1财报:微交易收入9.56亿美元 |